揭秘-448团副参谋长付培德的法庭陈述,与事实有哪些出入?
发布时间:2025-07-26 23:08 浏览量:1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1979年春天,一纸电报没能送到前线。
准确地说,是被丢了。
机要科的同志把它当成废纸,随手处理掉了。
没人注意到这封命令没送出去,也没人想到它会直接影响一场战斗的结局。
就是这事儿,后来成了448团覆灭的前奏。
那会儿,对越作战已经进入尾声。
主力部队基本完成任务,按照计划开始撤回。
可就在这个关口,有一支刚刚“上岗”的部队,才刚刚进入越南境内。
这支部队就是陆军第150师下属的448团。
说起来有点不合常理,别人都在往回撤,他们却刚进战场。
这事儿还真不是他们任性——而是主动请战。
理由也挺朴素:战事胜利在望,部队训练机会难得,希望能在实战中磨炼新兵。
这个150师,来历挺特别。
大多数人参加战斗前,干的是基建。
他们不是没训练过,只是训练内容偏民用方向。
修桥、铺路、打隧道,样样在行。
真正上过战场的,几乎没有。
所以最初总参是没打算让他们上前线的。
但由于战争进展顺利,高层判断风险不大,就批准了他们进入作战区域。448团成了第一个出发的单位。
刚开始还行。3月6号进驻越南,打了几仗,效果不错,损失不大,战斗力看起来也过得去。
可谁都没想到,真正的难题不是打仗,而是撤退。
那时候,越军虽然主力被打散,但残余部队早就潜伏在山地丛林里,准备伏击我军回撤的路径。
而448团,是少数往回走的部队中,唯一一支没能顺利回国的。
问题出在哪儿?除了那张被丢掉的电报,指挥系统的混乱是个大麻烦。
师部和驻军指挥组意见不一,对撤退路线争执不休。
一个说走主路,一个主张分兵走小道清剿残敌。
结果,命令不统一,部队也被拆得七零八落。
二营被派去达那嘎村附近执行任务,没多久就掉进了越军的伏击圈。
当时地形复杂,通讯被切断,兵力又分散,营救非常困难。
负责带队增援的,是付培德,448团的副参谋长。
他带着一连和七连出发,试图解救被围困的二营。
结果,他们自己也遭到伏击。
这段时间,前线指挥部和师部仍在争吵,谁也没能及时统一调度。
部队在山里被逐个击破,敌人火力压制不断,补给也跟不上。
战斗持续了整整七天七夜。
越军白天用迫击炮、掷弹筒压制,晚上发动突袭。
我军被困高地,弹药紧张,体力透支。
士气也越来越低。
说实话,那时候的情形,确实非常艰难。
有一晚,电台班长殷涛曾劝过付培德:“现在部队士气低,情况又不明朗,得赶紧召集骨干开会,想办法突围。
群众看党员,战士看干部,您是最高首长了。”
付培德没采纳。
他说:“就这点人,在地形敌情我情都不清楚的情况下,盲目出击就是送死。
等救援吧。”
但问题是,救援根本没来。
就在那天夜里,一排排长司福林没等命令,带着19个人从山上突围了。
他们翻过最高的山头,沿山坡走了两天一夜,最后在广西靖西遇上部队,全员安全返回。
而另一边,付培德所在的主力部队,却没能等到转机。
越军火力越来越密集,包围圈越收越紧。
最终,部队彻底崩溃,有人突围失败,有人投降,还有人阵亡。
付培德也在这场混战中被俘。
他被押回国后,接受了军事法庭的审判。
在庭上,他坚持认为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指挥混乱、信息中断、士气低落。
他说自己已经尽力,坚持了七天七夜,实在撑不下去了。
这话有一定道理。
但战场不只是讲情理,讲的是结果。
同样的环境、同样的敌情,有人突围成功,有人战死不降。
相比之下,选择投降的决定就显得难以让人接受。
副连长王立新,在最后一轮弹药打光时,仍然选择留在阵地,最后被敌军击中。
战后,很多老兵回忆起他,都说:“他一句话没说,站着倒下去的。”
从这一战之后,再也没有人把150师当成“新兵师”。
参考资料:
杨工力、林儒生,《对越自卫还击战中的团参谋长》,《兵器知识》,2017年第4期。
邢月阳、林儒生,《对越自卫还击战中的炮兵团长》,《兵器知识》,2016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