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一名国军小兵被红军俘虏,17年后他竟然在上甘岭扬名世界
发布时间:2025-07-30 21:59 浏览量:1
1935年,刚加入东北军的崔小四稀里糊涂地打了一场仗,结果打输了,他成了俘虏,还莫名其妙地当了红军。
后来,崔小四知道这场仗被人们叫做直罗镇战役,是东北军“围剿”红军的一场仗。
虽然当了红军,但崔小四并不知道当兵的真正意义在哪里,对他来说,他只是想混口饭吃,他加入东北军时就是这么想的。
不过,当红军是不能混的,你只能不断进步。
崔小四的运气不错,遇到了一个好领导,因此有了人生的指路人。
此后,崔小四跟随红军南征北战,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他极具军事天赋,成长也十分迅速,从一个小小的俘虏,一直做到了解放军师长。
那时,崔小西已经改名崔建工,在将星云集的解放军当中,他并不显山露水。
1952年,在举世瞩目的行甘岭战役中,崔建工终于一炮打响,成为闻名世界的人物,他建立的不世功勋,足以载入史册。
01崔建功出生于1915年,河北魏县人,儿时的名字叫崔小四。
严格来讲,崔小四并不是名字,只是因为他在家排行老四,所以大家都叫他崔小四。
一直到崔小四16岁结婚时,为了不被别人嘲笑没名字,父母才给他取了崔日发这个名字,但人们还是习惯叫他崔小四。
崔小四家以前其实风光过,祖上是清朝进士,有很多田地和财产,但后来没落了,到他父亲这一代人时,已经沦落到给地主种田了。
在崔小四的印象里,他家里兄弟姊妹多,小时候经常吃不饱饭,剥树皮挖野菜这些事他都干过。
1934年,魏县遭遇了罕见的旱灾,粮食颗粒无收,崔小四家都揭不开锅了,为了混口饭吃,他决定到武汉找份工作。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跑这么远是很危险的,崔小四对此没有认识,只带着一些简单的行李和少量盘缠就上路了。
在去武汉的半路上,崔小西遇到了三个当兵的,他起初感到很害怕,后来知道那三人是东北军骑兵师的逃兵,也打算去武汉找工作,他便与三人结伴而行。
一行人来到武汉之后,才发现武汉的工作也不好找,前几年武汉的杂货生意很好,但后来受到战火影响,也开始不景气。
眼看找不到出路,崔小四感到很着急,有一次他在街上闲逛,意外发现东北军109师正在招兵,只要参军就发钱,他便有些心动,但也很害怕。
崔小四将此事告诉三位同伴,同伴对他说,“如果实在没有出路,参军也是个办法,我们对东北军很熟悉,要不一起去吧?”
崔小四听同伴这么说,就跟着去报名参军了,结果四人都被录取。
109师是之前从沈阳溃败下来的部队,此次在武汉招兵,是因为东北军首领张学良刚刚接受了蒋介石“围剿”红军的命令,他亲自到武汉坐镇,还四处招兵买马,为即将到来的战争做准备。
当然了,崔小四对这些一无所知,他只知道加入东北军有饭吃,还能拿钱,这就够了,至于东北军和红军是什么部队,他根本不懂,也不关心。
02那时候,东北军人心不稳,将士思乡心切,部队建设也严重滞后,在109师待了几个月,崔小西正经训练没几次,连枪都没发。
1935年11月,还在混日子的崔小四突然接到命令,部队将要奔赴战场打仗了,他感到很害怕,但也不得不跟着部队走。
说实话,这件事其实很荒唐,一个士兵在没有训练和心理建设的情况下就上战场,除了当炮灰还能干啥?
不过,这样的事情在当时很普遍,与武器装备相比,人命似乎更不值钱。
此次109师的对手是毛泽东、彭德怀率领的红一军团与红十五军团,是红军的主力部队,109师抵达直罗镇时,红军已经设下天罗地网。
崔小四没打过仗,有些不知所措,一个老兵告诉他说,“你不要怕!等下红军来了,你啥也别做,也别乱跑!”
崔小四听得稀里糊涂,就问,“啥也不做,岂不是要当俘虏?”
老兵笑着眯了眯眼,又对崔小四说,“与战死相比,当俘虏要好得多,红军一向优待俘虏,还发给路费!”
崔小四有些半信半疑,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事,肯定是老兵骗他。
很快,直罗镇战役就开打了,109师落入包围圈,是被动挨打的一方,崔小四简直吓傻了,他本来想着要立个功什么的,现在连枪都拿不起来,只能窝在角落里瑟瑟发抖。
过了好久,枪声终于停止了,崔小四本想着逃走,刚跑出几十米,就被拿着枪的红军俘虏了。
崔小四不知道的是,直罗镇战役十分惨烈,109师全军覆没,师长牛元峰都被击毙了,像他这样被俘虏的人,就有5300多人。
正如老兵所言,崔小四被俘之后,既没被杀头,也没有被关押,红军反而很照顾他,给他吃的喝的穿的,还问他是想留下来,还是拿路费回家,他愣了半天,然后回答说,“我要参加红军!”
这个回答让崔小四自己都感到意外,或许在他的潜意识里,认为红军很有人情味,就像老兵说的那样,红军是一支仁义之士,只要留下来,肯定能混口饭吃。
就这么着,崔小四当了一名红军,此时他还不合格,但在革命大家庭里,有人会带他进步。
03崔小四参加红军后,被编入红十五军团,当了一名战士,有一次军团破坏部部长唐天际下连队视察时偶然与他聊天,发现他思想朴实,能吃苦耐劳,是个好苗子,便给了他两本书,即《辩证唯物主义入门》与《大众哲学》。
崔小四祖上是书香门第,他从小就读书识字,在读了这两本书后,他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被改变,他开始慢慢意识到什么是红军,他作为红军的一员,又要干什么。
在红军队伍中,崔小四是发自内心的开心,因为军官并不高高在上,而是与士兵打成一片,队伍中没有高低贵贱,也没有欺辱霸凌,有的只是同志之间的关心和关怀。
在红军待了几个月,崔小四决定以后就不走了,要跟着毛主席干革命,解放全中国!
此后,崔小四跟着红军经历了无数征战,在枪林弹雨中走来,逐渐成长为一名老兵,以能攻善守而闻名。
1937年,崔小四跟着大部队到山西抗日,担任独立团二营教导员,他觉得自己的名字太土,便为自己改名崔建工,意思是建立工农政权。
此后,崔建工这个名字逐渐被大家所熟知,他带着部队积极抗日,立下不少功劳,解放战争时又与敌逐鹿中原,紧接着渡江南下,最后进军西南,解放全中国,足迹踏遍全国11个省份,到建国时他已经是第15军第45师师长了,军长是他的老领导秦基伟。
1951年,征战了十几年的崔建工,第一次得到回家探亲的机会,自从1934年离开家乡,他已经很久没见父母妻子了,他感到十分想念。
就在崔建工准备启程返乡时,军长秦基伟却告诉他,“现在不能回家,你马上准备一下,我们启程去朝鲜。”
原来,朝鲜战争五次战役结束后,志愿军开始实施轮战策略,崔建工准备返乡时,秦基伟刚好接到入朝作战的命令。
崔建工决定以大局为重,便马上对45师进行了整顿,然后跟着秦基伟入朝作战了。
崔建工虽然骁勇善战,但对于朝鲜这片陌生土地,他的内心还是有些忐忑的,他不是担心自己的个人安危,而是担心自己打不好,会给国家丢脸。
崔建工不知道的是,他人生最高光的时刻,正是发生在朝鲜。
04自从参加红军,崔建工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参与建立了新中国,也将致力于保护新中国。
来到朝鲜之后,崔建工带着45师打了几次小仗,逐渐适应了朝鲜的战争环境。
1952年秋,伤亡惨重的美军进退两难,在朝鲜战场无法击败志愿军,国内反战声也很高,这时联合国大会恰好召开,国内总统大选也在如火如荼地举行,美军的压力越来越大。
为了扭转不利形势,从困境中走出来,也为了在谈判中给中朝施压,美军决定在军事上动用雷霆手段,扬言“让枪炮说话”,决定向上甘岭发起进攻。
10月14日,崔建工接到秦基伟的命令,45师将作为主战部队在上甘岭组织防御,而45师面对的敌人则是所谓“联合国军”6万余人,以及数不清的飞机、大炮和坦克。
战斗开打前,秦基伟给崔建工下了死命令:
守住阵地,粉碎敌人的进攻。丢了上甘岭,你就不要回来见我了。
崔建工顿时热血沸腾,当即表态:
请军长放心,我们保证坚守到底!打剩下一个连,我去当连长。打剩下一个班,我去当班长。只要有我崔建功在,上甘岭就是朝中人民的。
带着这样的决心,崔建工率45师来到了上甘岭,但很快他就得知,敌人已经精心策略了所谓“金化攻势”,将要向志愿军发起史无前例的猛烈进攻。
很快,志愿军司令部就做出了决策:实施以坑道为依托的阵地战,适时发起反击。
于是,崔建工便带着45师挖坑道,坑道挖好后又加固阵地、储存粮食,一切准备就绪,只等战斗开打。
但是,困难还是比崔建工想得要严重,敌人的第一波进攻,45师就损失惨重。
平均算下来,每一秒钟就有6枚炮弹落在上甘岭我方阵地上,士兵坐在坑道里十分难受,就像坐在晃荡的小船上一样,许多人狂吐不止,耳朵也震聋了;炮弹炸完后,敌人又在坦克的掩护下冲上山头,美7师、伪2师、伪9师、阿比西尼亚营、哥伦比亚营,轮流向上甘岭发起冲击。
尽管敌人比自己多,武器也比自己好,但崔建工的45师并未退缩,因为志愿军是正义之师,士兵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敌人无法比拟的,这就是取胜的关键。
当敌人冲上阵地后,崔建工便带着45师从坑道里出来反击,经过三个小时激战,最终夺回了表面阵地,毙敌2000余人。
战斗结束后,崔建工马上召开了连以上干部会议,旨在加强部队思想建设。
为了起到带头作用,崔建工还将床搬到了指挥所作战值班室,此后他一心扑在战场上,每天吃饭睡觉很少,靠茶叶、香烟提神,嗓子经常喊到嘶哑。
在崔建工的带领下,45师上下众志成城,发誓与阵地共存亡!
05在45师与友军的坚守下,敌人始终无法真正占领上甘岭。
为了消灭坑道里的志愿军,美军采取了许多残忍手段,比如飞机低空扫射、炸弹爆破、火焰焚烧和封堵坑道,等等,甚至连毒气弹都用上了。
战斗的困难程度达到地狱级别,但崔建工和45师全体将士没有退缩,他们曾连续打退30多次敌人进攻,也曾七天七夜与敌反复争夺地面阵地,如果没有顽强的毅力,肯定是坚持不下来的。
多年之后,崔建工在回忆这段往事时说,白天敌人狂轰滥炸,疯狂进攻,占领阵地;晚上他就带着部队从坑道里出来打战术反击,让敌人措手不及,恢复地面阵地。如此循环往复,敌人始终无法在上甘岭站住脚。
当然了,45师也因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伤亡了好几千人,也涌现出了许多英雄人物,比如堵枪眼的黄继光,与敌同归于尽的欧阳代炎,用身体顶炸药包炸地堡的龙世昌,以及孙占元、牛保才等战斗英雄。
可以说,45师全体将士用生命作为代价,将敌人阻挡在了阵地之外。
坑道作战有多残酷?
崔建工回忆说,面对敌人的进攻,坑道随时都面临严峻考验,将士们也忍受着难以想象的折磨。
比如,外面气温极低,坑道内却热得穿单衣都出汗;炮弹的袭击使得坑道内无法使用照明灯,士兵只能在漆黑的环境里活动;坑道里环境封闭,四处弥漫着硝烟、血腥、屎尿和汗臭味,空气污浊到让人窒息。
缺水,是志愿军遇到的最大困难,比如吃炒面和饼干时没水就很难下咽,不少士兵用舌头在坑道墙壁上舔潮气,渴极了就喝尿。到后来,有的坑道派人出去抢水,付出了很大的伤亡,许多战士一去就再也没回来。
崔建工带着全师将士进行了艰苦卓著的坑道斗争,为志愿军的大反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10月底,在坚持了半个多月之后,志愿军的大反攻最终到来,45师从坑道出来配合反击,最终击退了敌人,夺取了上甘岭战役的胜利。
此役,志愿军共打退敌人900余次进攻,歼灭敌人2.5万余人,美国人管上甘岭叫“伤心岭”,美军不得不悲伤地宣布,“到此为止,联军在三角形山上(上甘岭)是打败了!”
上甘岭战役后,崔建工成为全国知名人物,他的大名甚至远播海外,受到全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
1954年,崔建工胜利回国,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大会秘书处为他改名崔建功,以表彰他在上甘岭战役中的功劳,秦基伟还亲自为他题词“建功立业为人民”。
第二年,崔建功被授予少将军衔。
有一次,部队组织观看《上甘岭》电影,他觉得电影拍得太美了,现实要残酷得多。
事实上,崔建功不太愿意对别人讲上甘岭的故事,因为他有太多战友倒在了战场上,他认为牺牲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而不是像自己这样活下来的人,他晚年曾深情地对人说:
上甘岭战役已过去快50年了,但志愿军将士所创造的英雄业绩,已经无愧地载入了世界战争史册,也永远镌刻在人们心中。
崔建功念旧,他有时候睡不着时会想:如果当初他没有在直罗镇战役后参加红军,自己将会平凡一生,也可能活不过乱世,他的人生之所以能峰回路转,就是因为他遇到了红军,所以他这辈子能走对路,还是有点运气的。
2004年,89岁的崔建功在武汉去世,从俘虏到将军,再到闻名全世界,有功于国,无愧于己,这辈子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