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普法赋能乡村振兴 旬邑织密基层法治网
发布时间:2025-07-31 19:17 浏览量:1
法治兴则民族兴,法治强则国家强。近日,西安培华学院法学院“明法·夏日”实践队深入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以“长效合作+载体创新+专业实践+技术赋能”的“四维”普法体系为抓手,嫁接新时代“枫桥经验”,将高校法治资源转化为乡村治理动能,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法治力量。
校地协同筑根基 构建长效法治生态
“法治建设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奋斗,高校与地方携手,才能让法治种子在乡土扎根。”在旬邑县团委座谈会上,团县委书记池文博与西安培华学院法学院负责人共同启动“校地法治共建行动”,明确“培育200名乡村法律明白人”的目标,通过定期交流、资源互通,为乡村法治建设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撑。
为让法治服务更接地气,实践队联合当地蒲公英爱心公益志愿者协会打造“法治蒲公英”品牌,形成“高校研发内容+协会落地执行+志愿者联合培训”的协同模式。培华学子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等法律法规转化为“方言段子”“身边案例”,培训志愿者深入村组宣讲。“大学生讲的防诈故事,俺们老人听得懂、记得牢,现在接到陌生电话,第一反应就是‘这是不是骗子’。”旬邑县留守老人王桂英的感慨,道出了普法实效。
智慧司法是提升治理效能的关键。在旬邑县司法局,年处理咨询超3000件的AI智能法律咨询系统让实践队深受启发。队员们发挥专业优势,为张家村电商直播间嵌入“法律风险自检”模块,帮助农户在直播带货中即时规避虚假宣传、知识产权等法律风险,让“指尖经济”在法治轨道上稳健发展。
创新载体破壁垒 法治服务直达民心
“大叔,买东西遇到缺斤少两咋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给您撑腰!”在旬邑县土桥镇集市,实践队员用当地方言讲解法律知识,结合集市交易场景发放印有法治标语的脸盆、布袋等实用物资2000余份,覆盖商贩200余家。“赶集学法律,还能领奖品,这样的活动咱爱参加!”村民李建国的话,道出了“集市普法”的吸引力。
针对农村法治需求“点多面广”的特点,实践队深入太村镇200余户家庭,聚焦耕地保护、养老诈骗等痛点。“一杯奶茶钱就能骗光养老钱?”队员王涵以真实案例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手把手教老人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37位老人当场完成注册。“孩子们上门讲法,比看电视、听广播清楚多了,心里踏实!”村民张大爷说。
在留守儿童占比42%的胡同村,实践队创新“游戏+普法”模式,通过折纸游戏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当10岁的小亮在折纸上写下“拒绝欺凌”时,队员们同步联动学校开通校园维权通道。“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播撒法治种子,才能守护他们健康成长。”实践队指导老师说。
专业实践淬本领 传承红色法治基因
“现在开庭!”在旬邑县人民法院指导下,实践队选取宅基地纠纷案例开展“模拟法庭”,学生们分别扮演审判长、辩护人等角色,完整还原庭审流程。“不仅学会了法律条文,更懂了怎么用法律化解矛盾。”参演学生李雨桐说。这场活动吸引百余名村民观摩,让大家直观感受到“法在身边”。
“调解要通心气,更要守法理。”全国模范调解员、土桥镇司法所所长张东红向实践队员展示28本调解卷宗,传授“三心调解法”(耐心、细心、同理心)。在他的指导下,队员们现场观摩宅基地纠纷调解,深刻理解“枫桥经验”中“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精髓。“调解不是‘和稀泥’,而是用法律帮群众算清‘明白账’。”队员焦思睿在笔记中写道。
红色基因是法治信仰的根脉。在马栏红色革命基地,实践队聆听老一辈革命家“以法护航革命”的故事;在三反博物馆,村史党史档案展现着“扫盲破蒙昧”的奋斗历程。“老一辈用知识照亮前路,我们用普法点亮乡村。”队员们表示,要让红色基因与法治精神在乡村振兴中同频共振。
青春作答显担当 法治之网赋能振兴
15天的实践中,实践队发放普法手册5000余份,开展专题课堂4场,覆盖群众3000余人,建成5个长期服务基地。通过“七七事变观影”“国家安全法宣讲”等活动,将爱国情怀与法治信仰深度融合,让“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理念深入人心。
如今,旬邑大地上,“四维”普法范式已初显成效:校地合作的“根系”持续延伸,创新载体的“枝叶”愈发繁茂,专业实践的“果实”惠及民生,技术赋能的“清泉”滋养发展。正如当地干部所言:“高校青年带来的不仅是法律知识,更是一套可复制的法治赋能方案,为乡村振兴装上了‘法治引擎’。”
青春之力托举法治梦想,乡土中国孕育振兴希望。西安培华学院的实践证明,当高校智慧与基层需求精准对接,当青年担当与法治精神同频共振,便能织就一张更具韧性的基层法治网,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法治动能。(文/翟屹晨 图/徐晨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