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巴西遇挫:专利诉讼背后的全球化挑战

发布时间:2025-07-15 14:15  浏览量:1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新能源汽车巨头比亚迪以迅猛之势在海外市场开疆拓土,巴西市场更是其海外业务的重要阵地。然而,近日里约热内卢一家商业法院的初步裁决,却让比亚迪在巴西的发展之路遭遇波折,被判侵犯日本公司通信专利,为其在巴西乃至全球的布局蒙上了一层阴影。

当地时间2025年7月13日,里约热内卢第一商业法院判定比亚迪侵犯了日本专利授权公司IP Bridge持有的两项4G通信技术专利。这两项专利在现代智能网联汽车中极为关键,涵盖了车载通信模块、远程信息处理、车辆远程控制以及OTA(空中下载)软件升级服务等核心功能 。法院下达的初步禁令十分严厉,要求比亚迪在收到正式传票后的五天内,立即停止在巴西市场销售的所有搭载相关侵权技术的电动汽车 。若逾期未执行,将面临每日2万雷亚尔(约合2.58万元人民币)的罚款 。此外,比亚迪还被指令在十天内向法院提交详尽的销售数据,并公开受影响车型的具体数量以及后续的技术整改方案 。

这一裁决对比亚迪来说无疑是一记重创。一直以来,巴西都是比亚迪海外发展的重点市场,且成果显著。今年6月,比亚迪在巴西单月销量高达8163辆,同比增长53%,在汽车品牌销量榜中位列第九 。上半年累计销量已突破5万辆,按照这样的趋势,原本有望超越去年全年7.6万辆的销售业绩 。一旦法院禁令生效,比亚迪不仅要即刻暂停销售相关车型,还需着手处理现有库存和已售车辆,可能涉及大规模召回和硬件更换,这对其品牌声誉和财务状况都将造成难以估量的打击 。

此次涉事的原告IP Bridge是一家专注于专利运营的公司,这类公司自身不从事生产制造,主要通过持有和授权专利获取收益 。IP Bridge宣称全球85%的汽车制造商已与其达成专利许可协议,但与比亚迪的谈判却未能成功,双方很可能在专利许可费的金额上存在巨大分歧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比亚迪首次遭遇专利诉讼,IP Bridge已向德国慕尼黑第一法院对比亚迪提起至少两起类似的专利侵权诉讼 。同时,另一家专利运营公司Sol IP也在德国和新成立的欧洲统一专利法院(UPC)对比亚迪发起了诉讼 。这些诉讼围绕的核心多是“标准必要专利”(SEPs),根据国际通行的FRAND(公平、合理和非歧视)原则,专利持有人有义务授权,被授权方需支付合理费用 。

面对此次专利纠纷,比亚迪目前回应称尚未收到法院的正式通知,因此无法对裁决内容发表评论 。但从长远来看,比亚迪必须做出战略抉择。其一,选择与IP Bridge等公司和解,支付专利许可费,以换取市场的稳定和继续发展的机会 。这一方式虽能快速解决眼前危机,但可能面临高昂的费用,压缩利润空间 。其二,坚持抗争,在法庭上挑战专利的有效性或争取更合理的FRAND费率裁决 。不过,这将是一个漫长且成本高昂的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期间还可能面临诸多不确定性 。其三,通过技术路径变更,寻找或研发可替代的非侵权技术方案 。这同样需要巨大的时间和资金投入,还可能影响产品的研发和上市进度 。

比亚迪在巴西遭遇的法律狙击,为中国企业的全球化之路敲响了警钟 。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知识产权已成为重要的竞争要素,企业不仅要在技术研发和生产制造上发力,还需加强对国际知识产权规则的研究和运用 。出海企业应提前做好专利布局,深入了解目标市场的法律法规,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知识产权纠纷 。同时,加强自身专利申请和保护,构建完善的专利体系,提升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和竞争力 。

此次比亚迪在巴西的专利风波,是其全球化进程中的一次严峻考验,也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未来,比亚迪如何化解危机,中国企业如何在国际知识产权战场上站稳脚跟,值得持续关注 。